今年以來,各地財政減收漸成趨勢,巨大的財政壓力懸于眼前。中央對房地產市場嚴格調控,亦卡住了多年來不少地方政府高度依賴的土地財政之路。
在內陸,曾經造城聞名的鄂爾多斯,由于房地產市場崩潰、煤炭滯銷、招商失靈,如今經濟幾乎停擺,財政頹勢自不待言;而在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,經濟失速和轉型困局,也將富裕的深圳、東莞逼向赤字邊緣。中國最富庶之地,北京、上海、浙江和廣東,上半年財政收入增幅均從去年同期的20%-30%,下降到10%以內。
在廣東省東莞市,政府與其供應商的關系今年以來發生了變化。在東莞經營一家印刷廠的肖功俊發現,那些常年與政府為伴,欣然接受付款拖欠的企業老板們,開始不再接收政府訂單了。因為他們相信,政府真的沒錢了。
在市一級,按東莞年初制定的2012年財政預算案,今年財政收入預計增長10%。但二季度結束時,這個自2006年以來GDP年均增長達11%的“世界工廠”,增速萎縮到2.5%,全省墊底。
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在7月召開的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坦言,“經濟下行壓力之大超乎年初預期”,“面臨的困難甚至比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時還要大”。
政府稅源因此深受打擊。由于工業企業利潤下降及虧損面擴大等原因,廣東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上半年僅增8.6%,稅收收入僅增4.3%,增幅同比回落18.8個百分點。
一線城市廣州和深圳遭遇的麻煩,則疊加了另一種偶然因素:舉辦賽會。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與2011年深圳大運會,均在地方政府傳統的以賽會撬動投資、拉動經濟的邏輯下申辦。
手頭不再寬裕,連深圳稅務部門都開始降工資。一名要求匿名的稅務人員告訴財新記者:“按級別高低降,級別越高降得越多,最高5000、3000的都有?!?/p>
在同樣富庶的江浙地區,境況相似。浙江諸暨市委一名常委告訴財新記者,“今年的稅收增長壓力很大,經濟發達的地區要挑起擔子,承擔起責任?!?/p>
從財政部公布的數據分析可見,上半年全國稅收總收入同比僅增9.8%。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9.8個百分點。與經濟指標密切相關的各項稅種收入增速均放緩。
此外,土地出讓金作為地方財政的固定收入,為地方政府重要財源,亦是地方政府用以招商引資的最重要資源。
隨著2011年的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出臺,地方的土地財政受創嚴重。對土地財政依賴度最高的城市已經坐不住了。世聯地產今年初完成的一份報告指出,依賴度排在前十位的城市,地方政府多傾向于迂回取消對房地產限價限購的政策,以度時艱。
最大的時艱,卻屬壓不下的開支。僅以民生開支為例,僅保障房一項,2011年全國地方的預算開支就達2292億元,決算更達到3491.87億元。在財新記者查閱主要城市的財政預算收支數據中,幾乎全部出現收入增幅和支出增幅倒掛,甚至絕對值的倒掛。
在中國,財政結余轉為地方儲蓄極為罕見,當期財政收入應付當期財政支出。深圳君亮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執行官吳君亮認為,實體經濟結構較為單一的地方,在經濟下行和調控雙重壓力下,財政回旋余地甚小,“一兩個季度就出問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