頂著“清華博士”光環的陳達,為找工作一肚子牢騷。連續七個月的奔波與等待,他沒有拿到一個心儀單位的錄用通知。更讓他崩潰的是,十次求職中的八次,他連第一道的“簡歷關”都過不了。原因是他從山東一所二本高校的本科生,到清華大學的博士,用七年努力實現了“曲線進京夢”,可就因為用人單位只認可第一學歷,把他拒之門外。
很多像陳達一樣本科就讀院校不是那么光鮮的畢業生,頻頻遇到尷尬但凡條件好些的用人單位,從高校、政府到事業單位以及國企、民企、外企,都在其招聘啟事上白紙黑字地明確強調,“本科非985、211高校,不予考慮”,這種“狠挖出處”的招聘要求,也被畢業生們無奈地稱作“學歷查三代”。
然而,用人單位也倒苦水,北京某高校人事部門的工作人員張嵐表示,僅僅10人的崗位需求卻收到了4000多份簡歷,不定個門檻怎么行?張嵐說,不同角度換來不同立場,在部分學生那兒看來簡單粗暴的“出身歧視”,在用人單位這里卻成為最經濟適用的評價標準之一,“我們也總跟就業部門的同事交流,學生確實挺無辜的,可板子也不能簡單地打在用人單位身上?!?/span>
而就在幾天前,教育部一紙禁令讓這個早已在就業招聘市場上狠刮了幾年的“出身風”成為被治理對象:在規定中,教育部明文強調,在高校組織的校園招聘活動、高校發布的用人單位信息之內,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、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。
面對這一為不少畢業生“伸張正義”的規定,畢業生們的觀點并不相同,有很多人為此興奮,也有不少人繼續觀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