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“一葉九鼎”的緣分,是從一杯茶開始。去年暑假,萌生了學習茶藝的念頭,晃蕩在“白茶街”,被街口第一家就吸引住了。進去要了口茶喝,這茶不一般!自詡喝過不少白茶,這小店的茶似乎更加用心。便請求“芳姐”讓我留下做一名“暑假工”。那時候吳總還沒有成名,“一葉九鼎”也少有人知。
不出半年,吳總獲得了<首屆福鼎白茶傳統工藝制茶大師冠軍>?!耙蝗~九鼎”獲得了<第七屆寧德茶王賽金獎>。一時間,賓客滿座,代理上門。而吳總依舊不改堅持,堅持精化,鉆研工藝。我也深深為他們高興。
▲第七屆茶王獎牌
這次,“福鼎白茶交流薈”的成員們來到大洋山的深處拜訪吳總。大洋山位于福鼎磻溪鎮太姥山西麓,海拔700米以上。山腳下是桑園水庫,山上是荒廢已久的知青茶林,山路彎曲狹窄,人煙稀少,一年四季多是云霧繚繞,猶如世外桃源。
桑園水庫
大洋山
經過兩個小時的“過山車”,我們終于來到了一葉九鼎茶業有限公司的茶山基地,吳總和他夫人早已備好“粗茶淡飯”,為我們接風。茶友圍席而坐,長木桌,石磚臺,小木枝,破瓦罐,補丁碗,這些破舊別致的東西成了我們的茶具。
吳志堅,黝黑皮膚,堅毅分明的五官,從小跟著祖輩制茶,他的奶奶做的茶,村子里人人都說好,如今自己制茶已經有七八年了。他自嘲道,有他這個制茶年歲的,早已建起茶企,而他還只是一家小眾茶。當初決定回深山制茶時,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什么要搭建木地板的廠房,而他堅持茶葉不落地生產。
▲車間講解
吳師傅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見解,認為是對的,就要大力弘揚。這讓我們茶會多了很多思想交流碰撞。
稍作歇息后,我們開飯啦~
茶林土鴨、干筍燉豬肉、紫菜肉燕湯、絲瓜炒花蛤、炒豆芽、雜燴魚、花菜溜溜粉、家釀糯米酒,把我們這群吃貨高興壞了,到現在還念念不忘。
飯后,吳總和來哥帶我們參觀制茶間。車間干凈整潔,通風設備精良,茶青錯落有致,我們在門口戴上鞋套,小心翼翼進去車間,大氣都不敢出,哪怕打擾了茶葉的修行。棚內溫度較高,不一會感覺自己也被“萎凋”了。而吳總制茶期全程陪同參與這些茶的變化,制茶師不僅在于制藝更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茶,每一位制茶師都值得敬佩。
▲新茶
下午,吳總帶著我們一行人進知青茶林游玩,來哥拿著鋤頭在前面開路。七十年代,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這深山老林耕作。知青返城后,茶林無人管理,荒廢至今,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,這片茶林像是一片濃縮的“本草綱目”,有許多我們未曾見過的樹種植物,還有野豬、野兔、蛇甚至娃娃魚。經過四十多年的歲月沉淀,這片茶園,這些茶樹,生于荒野之境,養于蔥蘢之間。
知青茶林
這片知青茶園在吳總對原生態理念的追求下,堅決不打農藥,使得茶園的培植成本高出許多,產量卻低得可憐。就連茶園通道上的雜草,他也不讓使用除草劑,族人不理解,說這是路,又不是茶園。他堅決不讓步,堅持人工除草。
▲地上密密麻麻的蟲子
如今,這片茶園與竹林相伴相生,郁郁蔥蔥,平均樹高在2米以上,植被生長良好,山溪縱橫,流水潺潺,常年云霧繚繞,生態資源豐富,在溫暖濕潤的空氣中,茶樹吸收了草木精華,大洋山上的茶青帶有獨特的草木竹子的鮮爽。原生態,是一種態度,是一種心境。一如靜坐品茶,清凈空明,蓮心不染。
▲古樹紅豆杉
▲竹林
▲土鴨戲水
大洋山上的花花草草品種繁多,我們高居山林不禁贊嘆風景宜人,就連我們吸收的空氣都很美好。曾挺都忘了山林濕熱和蚊蟲叮咬,一路采風,下山才發現手臂上滿是蚊蟲包。生活需要品味和情懷,愛茶亦如此。
一路上,春生和莊影四處采摘,菖蒲、麥冬還有一種可以做菜的草葉,收獲頗豐,還有好多未知的驚喜藏在山間。重回古山中,復得返自然。
▲不知名可以吃的植物
品茶時間
吳總拿出2012-2017年6款不同年份的白露茶給我們品評。古人有云“春水秋香”意思是春茶的湯質內含物豐富,而秋茶的香氣更高。
春天由于空氣濕度大,鮮葉持嫩性較好,所以水質細膩、茶湯濃厚,又由于空氣濕度大,鮮葉含水量多,消水不及,所以大部分香氣不夠輕揚;秋天則秋高氣爽,鮮葉消水順暢,自然香氣高揚,但水質不如春茶細膩。
“白露茶”產量少,一般這個時節的茶都是茶人攢下供自己一年的飲用。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,不經泡,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,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。
吳總我們從新茶品到老茶,白露茶隨著歲月的轉換,其滋味越加沉穩。從淺到深,花香繽紛,藥香浮沉,棗香隱約,陳香醉人,各種感覺,應有盡有。
吳總又拿出了一款白露茶讓大家猜年份,各種年份的答案都有,看色澤這款白露茶已有六七年了,喝起來蜜韻也強,但實際年份才不到4年,為什么會這樣?大家紛紛猜測制作時水分超標。
吳總解釋,制茶的干度是在標準內的,也放在了專門存茶間,但是封口沒有束緊,造成水份偏高,轉化太快,這樣的茶看起來比實際年份的茶老多了,一買回去就喝是滋味充足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類茶就沒有保存的價值。
吳總不提倡這類白茶,因此這批茶他寧可虧本不賣,壓在倉庫自己喝。還有什么辦法救這批茶嗎?有,再次烘干,這樣茶的水氣香氣就都弱了,從新開始轉化,茶,一定得慢慢來。
對于白茶,我們應該日久生情,需要政府規范引導,茶企自覺按標準生產,匠心獨運,群策群力,容不得弄虛作假,做出破壞白茶聲譽的事。
在吳總的理念中,他追尋的一直是原生態的茶,他始終相信,好的白茶必須是天然、有機、純凈,容不得一絲雜質,讓每一片茶葉都充滿自然生機,只為那一杯純凈的好茶。
此次大洋山之行,大家感觸頗深,受益匪淺,我們愛上了大洋山,愛上了知青茶林,愛上了一葉九鼎,在回城的路上,我們順溪而下,在唯美日落中,我們哼著小曲踏上了歸途……
(續:倘若,您有空,可約上三五摯友,來到大洋山,尋一盞好茶……所謂世事真局促,人間有味是清歡,可以味書、味茶、味清風明月、味山川河流、味琴棋詩酒花,即使不能,還可以味心、味己、獨坐軒窗靜品茗,臨風一啜心自省,此意莫與他人傳。)